拉瑪十世時代「泰式民主」的重構:立憲主義、文武關係與塔信經濟學的回歸
❈ 作者介紹 陳佩修 現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研究領域| 區域安全、國際組織、外交政策、文武關係、海外華人、泰國、柬埔寨、寮國 ❈ 文章簡介 回顧廿一世紀前20年的泰國政治,是一個由「民主退卻」往「威權回歸」高速運行的路徑。在這二十年中,泰國歷經七位總理、兩次軍事政變、司法政變、中產階級的民主反叛,以及持續且大規模的政治暴力;尤其關鍵的是,2016年拉瑪九世蒲美蓬國王辭世以及王權承繼帶來政治系統的根本變化,泰國政治呈現高度不穩定。然而,在2020年開始全球新冠疫情造成的封鎖年代中,泰國反而出現政治抗爭的動力,顯現對這廿年政治困頓與民主式微的不滿;進入疫後時代,拉瑪十世初期統治下的泰國出現了重大的政治變動:(一)皇室地位與軍方政治特權納入2017年憲法,長年使用「拋棄式憲法」的泰國首度出現「實質」憲法的政治格局。(二)流亡海外多年的前總理塔信返回泰國並獲特赦。(三)2023年大選後軍事政權和平轉移政權給民選政府。(四)軍事強人總理巴育卸任後獲拉瑪十世委任為樞密院 (The Privy Council) 大臣,文武關係演變備受矚目。准此,蒲美蓬時代所形塑的「泰式民主」已經到了必須重新解析與形塑的時刻。 雖然蒲美蓬國王強大的政治遺緒對泰國民主影響深遠,本文擬先跳脫主流的「後蒲美蓬時代」思維框架,試圖形塑「拉瑪十世時代」泰國新政治的系統性分析架構。本文提出三項假設做為分析與論證基礎:(一)泰國憲政主義與立憲君主政體可望真正落實。行憲 90年間頒布了20部憲法、「制憲而不修憲」的泰國,將首度出現「修憲」與憲政成為政府運作與政治競爭的主軸。(二)軍人角色與文武關係將重回半民主時期的型態。2017年憲法保障軍人政治特權,是武裝部隊與政治關係回歸半民主體制的脈絡。(三)塔信經濟學的回歸與新保守主義政治學的興起。前總理塔信返泰並獲特赦,帶來經濟與政治的雙重效應:曾經創造泰國「塔信化」(Thaksinization) 政治遺緒,塔信經濟學成為指導聯合政府的經濟政策,而塔信勢力的為泰黨與保守勢力政黨組成聯合政府,在政治光譜上卻轉而成為「新保守主義」政黨,脫離長年擔任反對勢力領導者地位,由年輕世代政治勢力「前進黨」(Move Forward Party) 取而代之,泰國政黨政治進入全新階段。 ⇥ 延伸閱讀:https://gpi.culture.tw/books/1009802500
0 Comments
台灣的新南向政策與防災合作:跨部門夥伴關係的實踐
❈ 作者介紹 楊昊 現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華語文中心主任與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財團法人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TAEF)執行長 研究領域|亞太區域研究、國際關係理論的應用與實踐、東南亞邊境政治、抵抗政治、環境政治與防災韌性、比較區域主義、智庫與外交政策研究 ❈ 近期論述 自然災害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是亞洲國家面臨的共同挑戰。也因此更需要充分的區域合作加以因應。2016年起,臺灣積極推行以民為本的新南向政策,積極推動強化台灣—東南亞社會韌性和共同利益的計畫與舉措。其中,災難防救/人道援助合作尤推動臺灣強化與周邊國家夥伴關係的務實之舉。 新南向政策是臺灣的國家生存戰略,在實踐上強調結合公部門(Public-sector)、私部門(Private sector)與民間社會(people)及協力夥伴關係(partnership)的P-P-P-P的協力架構運作模式。有鑑於相關文獻匱乏,本文全闡述新南向政策如何透過P-P-P-P模式發展與東南亞各國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合作,並對南向新政的成效及前景進行評估。 本文的主要結論有四:首先,臺灣必須將新南向防災夥伴拓展到更多國家。 特別是在政府間合作方面,如何突破中國大陸的打壓實屬關鍵。本文研究認為,但菲律賓和越南的持續合作逐步落實,將有望打消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顧慮,共同找出有效應對中國政治壓力的務實做法。其次,如何將防災合作從單一專案或培訓計畫升級為更制度化的合作機制,這需要雙方在投入資源方面的堅定承諾,而不僅僅是臺灣方面的單方面的努力。對此,建立一個由私部門提供先進技術和創新設備的防災合作生態系統,並且在科研人員、高階決策者之間建立溝通管道,將有助於鞏固相關進展。第三,截至目前為止,臺灣與東南亞的合作多數是雙邊性質的,推動區域內多邊框架並不容易。若能引入第三方(如日本和美國)的參與,可能是擴大區域防災合作框架的有效驅動力。第四,考量到合作夥伴的立場,臺灣很少主動闡述新南向防災合作成果及相關運作機制。歸根結底,新南向政策防災合作的內容必須是有效的、創新的、有吸引力的,才能讓臺灣透過P-P-P-P模式實踐,成為區域防災領導者,爭取更多的國際合作。 亞洲的成長、再分配與民粹主義
❈ 作者介紹 蔡明璋 現職|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研究領域| 比較東亞社會、全球化、生活品質、社會指標 ❈ 近期論述 這篇論文旨在分析泰國、菲律賓和印尼的民粹主義政府所制定和執行的成長和分配政策,並指出民粹主義對國家發展和公眾福祉改善的影響有限,並不如民粹主義領袖所聲稱的那樣強大。本研究強調社會科學研究者應特別關注民粹主義政權政策的實際結果,這一方面與研究民粹主義政權起源同樣重要。儘管民粹主義的主要人物或政黨通常無法建立合理完整的政治治理和政策,但在政策辯論中,不能否定民粹主義政黨或政府激發群眾支持的潛力。此外,他們的成長和分配政策呈現不同模式。本文提出了民粹主義在經濟成長和分配方面的四種理論原型,並利用這些類型的比較來評估不同政權的演化路徑,並對泰國、菲律賓和印尼三個案例進行經濟成長和資源分配的比較。我們認為泰國的塔克辛較接近「發展型民粹主義」,印尼的佐科威呈現「親商型民粹主義」,菲律賓的杜特蒂則經歷了「退化型民粹主義」。在亞洲地區,我們未發現符合「再分配型民粹主義」的適當案例。結論部分亦簡要討論了台灣的案例。在2020年,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提出了以親中策略實現全民財富增加的民粹主義,這個競選策略對認同台灣的政權產生了挑戰,但大多數選民對此政策持有質疑甚至反對的態度。總的來說,本文提出的跨國類型學比較觀點,有助於加深對當代亞洲民粹主義在政治動員、經濟發展和再分配政策之間關係的理解。 柔佛客家帶河婆客家家庭和社區的族群關係❈ 作者介紹
林開忠 現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 東南亞華人研究、東南亞客家研究、東南亞飲食與文化、東南亞族群關係 ❈ 近期論述 此文為《台馬客家帶的族群關係:和諧、區隔、緊張與衝突》一書的第12章。本文的問題意識為:「在以客家為主的地區裡,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如何?這些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於個人、家庭與社區中的表現又如何?」過去對東南亞地區客家認同的研究大多以單一聚落、個別家庭或個人為研究重點,這對於了解客家認同有所幫助,但那只是對一地或一區客家人的描述;而當客家作為一個地帶的多數群體時,特別是在客家帶區域裡的客家人,又會凸顯出怎樣的客家認同,以及客家認同與當地族群關係特色又是如何?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基於此,本文以馬來西亞柔佛南部(簡稱柔南)的客家帶為研究場域,進行此地帶城鄉區河婆客家人的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之探討。 研究結果顯示:柔南客家帶鄉區河婆人的客家認同,大多保留在家庭與社區中;而城區河婆人的客家認同則少部分在家庭中維持,卻在社區裡逐漸消失,河婆客家認同變成一種象徵族群性。至於族群關係,柔南客家帶河婆人的族群關係可以從以下四個面向來看:一,河婆人與其他客家或非客家華人群體的關係是和諧的,即彼此之間平和、平等及相互文化涵化之關係;二,河婆人與馬來人的關係則是既和諧(因為柔佛州蘇丹強調各族和諧共處),又緊張(國家族群政策造成馬來人─華人存在著穩定的緊張關係,彼此間有著隱性的矛盾),且區隔(由於國家族群政策與州土地政策關係,使得馬來人與華人有意識的阻隔或孤立彼此,雖然他們可能居住在同一個地區,但彼此的區隔界線還是很清楚);三,河婆人與原住民的關係是區隔的,畢竟兩者居住的地理生活空間並無重疊,在本研究的訪談資料中,根本沒有出現有關原住民的描述或討論;四,河婆人與新移民/工的關係,新移民的部分大多為婚入新村的印尼或越南女性,她們成為河婆村民家庭的一份子,河婆人跟新住民的關係和諧;至於移工,主要來自孟加拉、緬甸或印尼,從訪談資料可以了解河婆人跟他們的關係較為區隔,有些受訪者甚至不清楚這些移工的來源國,與移工之間也沒有實際的接觸交流。 ⇥ 延伸閱讀:drive.google.com/file/d/10iexQdSCQ0PfrNbcwvYy4PUvnkC_q6Uu/view?usp=share_link 美中競爭下,台灣新南向政策應抓緊與「印太經濟架構」成員國關係
❈ 作者介紹 林若雩 現職|台灣東南亞與南亞協會(南南)協會理事長、 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全英語學士班) 榮譽教授 研究領域| 東協組織研究、亞太區域安全、東(南)亞政治發展與民主化、國際非政府組織 ❈ 近期論述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11月14日出版的「2023全球大趨勢」年刊,將蔡英文總統與全球重要的國家領導人,如美國總統拜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俄羅斯總統普亭一起放在雜誌封面,讓總統府可以將之置於總統府的Line、臉書等處社群媒體帳號擴大宣傳,自詡為台灣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與重視,相當洋洋自得!此種相關政府單位自我褒揚感覺良好的情況並非一兩天的短時間,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爭以來,台灣淪為兩大國的棋子,躍入國際重要新聞版面乃是司空見慣,俄烏戰爭之後更加顯著。 ⇥ 延伸閱讀: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5697?sloc=main |
作者一覽2023年
3月 蕭新煌 4月 陳尚懋 5月 陳琮淵 6月 張雯勤 7月 林育生 8月 游雅雯 9月 王文岳 10月 張翰璧 11月 蔡芬芳 12月 林若雩 2024年 3月 林開忠 4月 蔡明璋 5月 楊 昊 6月 陳佩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