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反中民族主義的政治基礎❈ 作者介紹
王文岳 WANG James W.Y. 現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研究領域| 東南亞政治與經濟、東南亞區域安全、民族政治與族群關係、新興東南亞國家的轉型與社會抵抗 ❈ 文章簡介 越南的建國歷程與中國革命有密切的關係,胡志明曾以「同志加兄弟」來描 述雙方水乳交融的革命情感,但事實是雙邊關係在冷戰中期走向惡化,1970 年 代的猜忌以及 1980 年代的十年衝突,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越中兩國關係劍拔弩 張。冷戰終結,越南與中國關係正常化,革新的越南需要中國市場社會主義的 意識型態支持與實質的投資,越中官方均想跨越歷史的傷口;弔詭的是,在東 南亞安全局勢趨緩與越南經濟走揚之際,越南社會對於中國的投資與領海聲張 的擔憂陡然升高,反中情緒迅速升起。越南這波的反中民族主義反映了地緣政 治、歷史與國內政治交織而成的新興東南亞國家民族主義浪潮,目的在於回應 區域秩序變遷所造成的統治正當性挑戰。本文擬由威權政體與社會之間於反中 民族主義政治的歷史、中部高原地區的鋁土礦發展,以及海洋石油 981 鑽井平 臺抗議等重要個案,來解釋越南政府面對反中示威因應模式由鎮壓到支持的轉 化,以及對於越中雙邊關係的影響。 ⇥ 文章連結:https://polsci.ccu.edu.tw/var/file/87/1087/img/1666/856143078.pdf
0 Comments
在野黨的選舉策略與優勢政黨的敗選:伊斯蘭黨與2018馬來西亞國會選舉的實證研究
❈ 作者介紹 游雅雯 Yu, Ya-Wen 現職|國防大學國際安全研究所副教授、政大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兼任副教授、淡江大學東協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研究領域|比較政治、國際關係、伊斯蘭政教關係、東南亞區域研究 ❈ 文章簡介 馬來西亞的政黨聯盟--「國民陣線」(國陣)長期執政馬來西亞逾61年,直到2018年5月才首次敗選,也讓馬來西亞經歷了第一次政黨輪替。為何國陣會在2018年的國會大選中敗選呢?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既有文獻指出,隨著馬來西亞的都市化,產生了一批支持政黨輪替的「城市馬來人」。另外,前首相馬哈迪組成新政黨參選,也造成了馬來選票的分裂。有別於上述的解釋觀點,本文主張伊斯蘭黨的選舉策略從原本的「追求官職」(Office-seeking)轉向「追求政策」(Policy-seeking),亦是導致國陣敗選之關鍵因素。 在過去二十年來,伊斯蘭黨為了追求官職,加入由華人--馬來人跨族群政黨所組成的在野聯盟,但2018年伊斯蘭黨改變選舉策略,追求伊斯蘭化政策,在決定退出在野聯盟之後,成功吸引了部分支持國陣的馬來選票。 本文利用馬來西亞半島(西馬)165個國會選區的選舉資料進行量化分析,本文假設在伊斯蘭黨的參選的選區,將會對國陣候選人在該選區的選舉表現造成影響。本文實證結果發現:當伊斯蘭黨候選人與國陣候選人在同一國會選區競選時,國陣候選人會獲得較少的選票支持。 ⇥ 文章連結: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0257551-202105-202106250005-202106250005-149-189&PublishTypeID=P001 從土地神到曼谷神廟:泰國曼谷叻差巴頌路口愛侶灣四面佛梵天與印度教系神像
❈ 作者介紹 林育生 Yu-sheng Lin 現職|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副研究員 研究領域| 宗教人類學、性別、泰國研究 ❈ 文章簡介 本研究透過曼谷愛侶灣四面佛梵天神廟及其周邊叻差巴頌(Ratchaprasong)路口印度教系神像探討,跳脫侷限於佛教、印度教、民間泛靈巫術信仰的分類思考,從王室、商業發展、民間創造力三個面向不同行動者出發,以象徵和實踐層面來綜論當代泰國印度教系信仰實踐的多樣性。愛侶灣四面佛梵天神廟的設立實基於泰國土地神信仰的宗教創新,然而此創新與該地區由王室主導開發所象徵的歷史記憶高度相關。另一方面,與王室結合的商業集團與消費主義,也為此區域林立的印度教系神像帶來新的意義。然而,民間的信仰實踐則更為多元,無論是消極抵抗或積極轉化接受,甚如宗教專家們在宗教市場中的創意競逐,更豐富此區域印度教系神像信仰實踐的多樣化意義。 ⇥ 文章連結: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a0000594-N202306280009-00003&PublishTypeID=P001 穿越冷戰國境:中緬邊境的「地下經濟」
❈ 作者介紹 張雯勤 Wen-Chin Chang 現職|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 研究領域| 移民、認同意識、跨境貿易 ❈ 文章簡介 「南方」的興起,源自國家現代化理論幻滅,走向「全球化」資本流動與商品流通。尤其冷戰後,國際間不再只以政治系統(第一、第二、第三世界)或貧窮程度(已開發、開發中)來分類國家,而是更強調「全球南方」等後進者共通的發展困境。透過「全球南方」的論述,世界再次打造出一個虛幻的美麗願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單一、「進步」的線性史觀。 本套書分為上下兩冊,張雯勤老師所撰寫的篇目為「穿越冷戰:中緬邊境的地下經濟」,是位在書籍下冊,下冊提倡「行動作為倫理」,積極追求與差異同在,肯認來自南方基層社會抗爭者的日常實踐及串連行動的重要性。我們從台灣擴延到馬來亞、中緬泰邊境、印度、越南、南美洲,乃至全球;思考南方文學作為一種抵抗,思考跨境經濟亦是倫理的抉擇,並重新認識到,只有橫跨異己之間的社會信任,才使得任何高空的意識型態或美好理想的築實,成為可能。 ⇥ 書籍連結: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41162875309 《馬來西亞民主轉型中華人女性知識份子的社會參與:兩位留臺人的個案研究》
❈ 作者介紹 陳琮淵 Chen, Tsung-Yuan 現職|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兼東南亞史研究室主持人、僑委會「僑務行政與國家發展」課程執行長、 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協力研究員、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 執行編輯 研究領域|東(南)亞史、華人社會史及企業史、歷史社會學、研究方法 ❈ 文章簡介 當代馬來西亞華人女性的成長背景及移動經驗如何使她們成為民主轉型的媒介與實踐者? 哪些因素影響她們的性別意識及社會參與? 隨性別平權普及、女性地位提升,東南亞女性參與社會事務的限制雖逐漸削弱,卻仍存在。作為少數族裔成長於多元社會的馬來西亞華人女性,受現代教育薰陶,卻同時背負賢妻良母的期許,家庭負擔及社會壓力似乎壓縮她們一展長才的空間。 在馬來西亞,華人女性的社會參與及對國家發展的貢獻未引起太多關注,有鑒於此研究不多見、缺乏較深入的個案分析,本研究結合訪談及文獻資料,以兩位相差十歲、不同世代的留臺人為研究對象,分析其成長背景及跨國移動經驗是如何促使她們在馬來西亞民主轉型中,成為進步價值的媒介,積極參與社會變革行動?同時探討當代馬來西亞華人女性的社會參與特色及影響因素。 ⇥ 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OAvZER |
作者一覽2023年
3月 蕭新煌 4月 陳尚懋 5月 陳琮淵 6月 張雯勤 7月 林育生 8月 游雅雯 9月 王文岳 10月 TBA 11月 TBA 12月 T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