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東南亞學會
首頁
關於學會
學術獎勵
2023博碩士論文獎公告
得獎名單
近期活動
學會活動
交流活動
南向專欄
入會申請
友站連結
一路向南|東協政經研究
東南亞史研究室YouTube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
2023
碩博士論文獎得獎名單
第一名:楊蔚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論文題目:柬埔寨僧院之教育扶貧及社會參與
指導教授:嚴智宏 博士
綜合評語:
論文圖文並茂地處理柬埔寨僧院在疫情下對教育扶貧與社會參與的等服務,如何跨出僧院藩籬,來推動教育和社會服務,讓僧院成為柬國穩定社會和降低貧窮衝擊的重要體系。以親身參與,針對教義、宗教組織、節慶儀式,扶貧協助、族群療癒等等之處理,並應用歷史脈絡分析、問卷調查、會議記錄和口述訪談,和民族誌個案延伸,又提供一個可行的研究架構,可以說是一份相當完整接地氣的田野調查研究,相當不容易。為學術界提供僧院與鄉村教育結合的新視野,以及僧院體系在社會體系下亦可以扮演重要機制,連結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宗教、醫療、和扶貧等面向,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整合研究,其對學術界的田野研究貢獻,值得肯定。
本文由札根理論為基礎,採取民族誌的書寫方法,並從長期回野工作中蒐集眾多第一手資訊及觀察,研究柬埔寨僧院教育的社會參與,特別著重其扶貧的社會功能。作者總結僧院不只是知識傳承、高棉文字與文學保留的文化、歷史、教育的傳承功能,還具社區建造,以及經濟扶貧、撫平人民因內戰的心靈創傷,並給於相關實證。柬埔寨是東南亞研究相對較少注意的國家,僧院體系及其功能又更少為學者所留意,對相關研究提供寶貴資料與研究觀點。
第一名:洪嘉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論文題目:打造臺灣經驗:在臺越人的資本積累歷程與返鄉發展
指導教授:
陳明祺
綜合評語:
本研究探討了越南來台留學生和移工如何透過跨國遷移進行資本積累,並在返鄉後,透過在台灣所習得或建立的「臺灣經驗」應用於越南社會。作者提出,二類群體遷徙後,透過文化資本積累和轉型,改變自身作為人力資本的狀態,例如,移工在台建立的勞動經驗和台語能力、留學生的中文和英語能力等;在台工作或留學期間的經濟資本擴增與社會網絡的建立,皆成為他們返回越南後,協助其他同鄉的資源,以及,成為他們返回越南發展所需的綜合資本。作者透過相關研究和田野訪談進行概念對話,不僅呈現台灣作為移入國的當前樣貌,也呈現越南作為移出國的社會變遷。論文兼具微觀和巨觀,為不可多得的研究。
第二名:
Napat Vechkama
(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
論文題目:
Understanding the Thai Governments’ Military Cooperation Policy, 1992- 2022: A Structural Explanation
解釋泰國政府軍事合作的變化,1992- 2022: 一個結構性的解釋
指導教授:
薛健吾
博士
綜合評語:
主題重要,資料豐富、進行完整文獻回顧後並提出論點,寫作邏輯清晰,參與當前學術辯論。尤其,此論文處理1992-2022年之間長達30年的泰國軍事合作關係,作者使用實證研究方法,提出重要變數,並透過類型學的解釋模型進行深入探討,再輔以各時期的歷史發展分析,在目前東南亞學術研究來說,十分難得。作者寫作認真,惟探討結構性解釋較難提出創新論點。
並列第二名:
汪卉婕(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
論文題目:
日本帝國戰爭的性暴力書寫研究:論臺灣與馬華文學的南洋姐與慰安婦
指導教授:
張文薰 博士、高嘉謙 博士
綜合評語:
該論文透過分析臺馬兩地文學作品中,關於南洋姊與慰安婦的書寫內容,具體顯示出現代與當代文學書寫在反映帝國戰爭性暴力議題上的諸項特徵。該文先說明南洋姊與慰安婦此兩辭彙的使用,在其研究時空背景下的歷史脈絡,再聚焦於台灣二戰世代作家與馬華戰後世代作家的著作內容,分析當中關於南洋姊與慰安婦的書寫,如何反映出作者對於日本帝國戰爭與殖民歷史,台日關係與馬日關係的看法,以及作者自身的心理態樣等。而在結論中,該文除了具體闡述這些作家對於南洋姊與慰安婦、戰爭責任歸屬等議題的異同外,更說明了這些作品在療癒性創傷上的功能。該文整體架構論述清晰,包括在該研究欲處理的問題選定上,以及解釋何以選定馬華與台灣文學作家作為主要探討對象的部分,最後所得出的研究結論也適切地回應了研究問題。該研究對於台馬兩地文學作品中南亞姊與慰安婦的主題的分析與比較,有別於先前相關文學研究論述多半以結合國族主義或單一區域為出發點的視角來探討,而直接從慰安婦與南洋姊本身情慾書寫的取徑切入,提供了讀者關於當代文學在處理慰安婦與南洋姊議題上,一個嶄新的視野與另一種思維的可能性。此外,在相關研究素材的使用上,除了文學文本之外,同時也兼採相關史料之解讀,亦增加其論述上的合理性。
2022
碩博士論文獎得獎名單
第一名:藍雨楨
(國立清華
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
論文題目:萬隆製造:迫遷下的都市運動與另類政治
指導教授:許靖文
博士
綜合評語:
「萬隆製造」展示了印尼爪哇的古城萬隆過去二十餘年在全球化下都市變遷之文化,政治,與經濟。有別於過去南方都市研究偏重國家角色主導都市地景變遷及其暴力介入,或者全球政治經濟學關注資本主義於南方城市特殊的再結構過程,作者透過四年多扎實而深刻的田野研究,從萬隆當地居民的角度,並學習在地的語言,以「美麗花園11鄰」&「人民反迫遷陣線」;「蘭七里國營租屋公寓」&「萬隆藝術表演論壇」,兩組個案展示了當地都市發展之迫遷與反迫遷之「另類政治」。
難得的是,作者雖然採取質性訪談法,透過苦學的印尼語與當地居民深度互動的同時,不忘搜集許多反迫遷「文化行動」所「生產」的文化創意產品,並以平易近人卻又不失學術嚴謹的書寫風格脈絡化這些文化行動,使得當地的反迫遷行動顯得栩栩如生。閱讀這本論文之後,讀者將讚嘆南方城市底層民眾的生命力,創造力,與實踐力,與此同時,作者的論文也回應了晚近後殖民都市研究的前沿,對於西方為主宰「中心」,而南方為被壓迫「邊陲」之不對等權力關係,做出更為細緻的詮釋並提出佐證。
第二名:廖聖捷
(國立台灣
大學
/音樂學研究所
)
論文題目:戀戀華語風:二十世紀中葉「國語歌曲」的星馬脈絡
指導教授:沈冬
博士
綜合評語:
本文以「星馬脈絡」重新看待「國語歌曲」,以此呼應
Sinophone/
華語語系的多音混雜,提供流行音樂面向考察。作者結合紮實的影視文史及歌譜、表演文本分析,本論文議題有開創性論述與引證紮實能補充東南亞研究的視野,能補充束南亞研究的視野尤其從影視
/
文藝音樂考證,本身即是日常生活文化的重要面向,亦是介入東南亞議題欲探討身分、混雜文化與區域地綠政治之來往關係,甚有力的典範案例。
2021
碩博士論文獎得獎名單
第一名:
謝濬澤
(國立
暨
南國
際
大學
/
歷史學系)
論文題目:政治與
經濟交互
影響
下暹羅
臺商的
貿易
與
活動
(
1895-1946
)
指導教授:
林玉茹
博士
綜合評語:
本研究論文屬於
台
商於
暹羅活動
的歷史研究,本研究
從
臺商在政治
變動
之
下
的身分
轉換
的大歷史
下
,
涉
及臺
灣籍民
與
日
本
殖民
政府之關係,臺商與
暹羅
華商之
互動
,臺商對於華商
網路
之
依附
,南
進
政
策下
臺商群體的
形成
,
戰爭期暹羅
臺商之
因應
等主題,
附
了
補足
了
日
治
時期
臺
灣
與東南亞關係之歷 史,同
時
透過大
量
而豐
富
的中、
日
文歷史
檔案
,
重建
了
日
治
時期
臺
灣
人於
暹 羅活動
的歷史現
場
。
本研究主
要貢
獻有
三
:
首先
,在
既
有大
量
的臺
灣
史研究中,
經濟
史
方面往 往
集中於
日
治
時期殖民
地
經濟
的
活動
,對於臺
灣籍民
於東南亞之
活動尚
有
不 足
,本研究
彌補
了本地臺
灣
史研究上的
缺口;
其次,臺
灣籍民
相關研究中,多
數
與
海
南
島
之
拓殖
及華南
事業
有關,對於東 南亞地
區
的
活動
,資料
難
以取
得
, 本研究透過大
量
文獻
補正;
第
三
,臺
灣籍民
在
暹羅活動
中,與國
民
政府、在地 華商之
互動
,實為
日
治
時期
臺
灣
人認同之
重要考
察
場域
,
限
於文獻資料
缺乏
與當
事
人
紀錄
的
不足
,在研究上
往往難
以
進行
,本研究以實質
事件
呈現,
雖
在
進
一
步
理論化上有
所不足
,
但已
有
奠定舖
陳史料之
功
,
難
能
可貴
。
第二名:
釋善香
(國立
暨
南國
際
大學
/
東南亞學系)
論文題目:
從
「
寺
田」到「服
務
」:當代越南
順
化
佛寺
的
經濟轉型
指導教授:
龔宜君
博士
綜合評語:
本研究論文屬於越南順化佛寺在經歷越南革新政策推動的政治社會結構變動之下的轉型研究,研究者以自身參與之經驗,針對順化佛教結構、譜系、戒律、清規做了完整的爬梳,對於佛寺經濟由寺田制度轉往祈禱儀式服務換取經濟收益的商品化過程,提出深刻的批判。有鑑於當前東南亞研究對於越南的宗教市場研究仍然具有高度的進入障礙,外國研究者在進行越南宗教研究上系屬不易,益難以進一步進行宗教–社會關係之研究,本研究之題目在東南亞研究的開創性與舖陳後續研究者理解越南佛教運作上之貢獻顯而易見。
本研究對於越南順化佛教的社會經濟分析透過了歷史剖析、寺內宗教組織、佛寺經濟、救贖手段巫術化等角度完整提供了臺灣本地研究者透過經濟社會學理解越南政治經濟轉型中佛教世俗化與巫術化的理論視角與批判,整體之學術貢獻具體有三:第一、過往對於越南宗教市場之研究多以歷史研究為主,僧眾於中土之往來為主要研究焦點,鮮少以當代佛教作為研究批判核心,本研究具有主題的開創性;其次,本研究透過經濟社會學的角度針對佛寺經 濟轉型的社會基礎與救贖手段的巫術化提出分析,此一理論視角反映了越南革新政策推動以來宗教
--
社會關係的轉變,在理論化上提供了思考批判的視角;第三、本研究透過大量一手文獻與參與的經驗建構越南順化寺院經濟轉型的現場想像,對於未來有志於從事越南宗教市場轉型研究之學者提供了難得的文獻與方法論。有鑑於本研究在學術價值、研究設計與題目開創的貢獻,予以推薦。
第一名:洪崇仁(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
論文題目:爪哇藥水科學化:假藥危機、國族主義與在地智慧的翻譯
指導教授:趙恩潔 博士
綜合評語:
本論文透過多點多次的實地田野參與觀察、英語與印尼語並用的焦點訪談、相關主題學術文獻的精讀整理、印尼語媒體報導分析等多元研究取徑,細緻地鋪陳出印尼政府於近年科學化傳統爪哇藥草醫療(jamu)的過程,並提出獨到且具有說服力的分析。無論就理論視野、歷史脈絡、田野洞見,以及書寫呈現而言,都展露了極佳的研究品質,屬於我於近年審查過最好的碩士論文之一。
第二名:鄧焯峰(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論文題目:當代越南華人的廣東話保存與族群認同
指導教授:馬藹萱 博士
綜合評語:
本論文透過問卷蒐集資料研究越南華人廣東話語言能力及其族群認同的保留之關係。研究問題有趣,探討語言保存及傳承對族群身份認同之影響。在文獻回顧上也頗為豐富。其次,在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過程(田言野及問卷調查)也看得出作者的用心。最後,研究成果呼應研究問題,對於語言與身分認同有深入的討論,是值得推薦的論文。
第三名:潘宣(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論文題目:在「家鄉」的「異鄉人」:馬來西亞臺商與臺幹子女的「回流」遷移經驗與自我認同
指導教授:馬藹萱 博士
綜合評語:
論文透過滾雪球抽樣,並採用半結構式個人深度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以研究臺商與臺幹子女遷居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自我認同與定位。作者發現,馬來西亞臺商與臺幹子女展現了流動的認同以及多元的「家」的想像,並藉以瞭解認在高度流動性的全球社會中臺灣的第三文化孩童在全球人類遷移圖像中的特殊位置。研究問題有趣且重要,文獻回顧尚稱豐富。研究方法與資料蒐集過程(訪談研究)看得出作者的用心。研究成果呼應研究問題,並提供新觀點、對增相關群體的認識有所貢獻。
2020
碩博士論文獎得獎名單
第一名:黃月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論文題目:1949 以後民國文學在東南亞的流動
指導教授:張堂錡 博士
綜合評語
:
作者探討1949年以後,民國文學如何在東南亞華人之間流動,進而形成民國性,以及民國文學如何在東南亞華人之間促成離散意識與強化或改變國族認同。論文不僅針對特定對象的文學作品進行文本分析,並在分析過程中,呈現當時東南亞的政治與社會背景,以及中國和東南亞的關係,是一本兼具廣度和深度的優秀論文。
第一名:吳佳翰(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論文題目:成為沙巴「原住民」——馬來西亞 Sino 的生成
指導教授:童元昭 博士
綜合評語:
結合歷史人類學與文化,兼具歷史縱深與當代Sino族如何成為Sino族的文化描述。作者從殖民時期政策、法院判例、當代Sino文化轉型(宗教變遷、名制、親屬關係、喪葬參與)等,具體說明Sino之所以為Sino的諸多動態過程,是一本品質上乘的論文。評審人強烈建議作者修改部分章節,投稿到學術期刊。
第二名:馮垂華(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論文題目:尋找「跨族公共領域」: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中的族群關係
指導教授:馬藹萱 博士
綜合評語:
作者欲透過公共領域/社會運動的途徑,打破族群研究所強調的「族群疆界」或「族群空間」,討論馬來西亞競選盟如何創造出一個跨族群疆界的空間,讓不同族裔的馬來西亞人都能透過此跨族群公共空間表達政治立場,並在此過程中,呈現不同於族群研究者以族群疆界為基礎的族群空間。作者的田野訪談橫跨不同族群,能夠展露本文的視野,理論運用亦頗為妥適。本文亦有歷史縱深,分析殖民時期「多元相斥社會」到當代跨族群公共領域的社會演變。不過,也正是此深具歷史意義的縱深視角,稀釋了作者主題的分量,使作者真正想探究的當代跨族群公共領域中的族群關係,僅占本文約二分之一,使得本文主題不是那麼切合。但總體而言,就競選盟的討論,作者展露深厚的田野能力和視角。
第三名:劉欣彥(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論文題目:網路連結母國: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的社群媒體使用與離散國族主義
指導教授:胡綺珍 博士
綜合評語:
作者以全球化為最廣的結構,探討在此結構下,於台灣求學的馬來西亞學生,如何透過網路社群媒體此一最能象徵全球化的媒介,形塑馬來西亞國族主義。其中,網路社群媒體動員留學生的思鄉與歸屬感、虛擬社群更扮演離散公共領域,讓馬來西亞學生能夠重述甚至建立共享的記憶,進而凝聚馬來西亞國族意識。是一個符合當代社會變遷又能顯示作者對相關理論進行創新運用的作品。
2019
碩博士論文獎得獎名單
第一名:郭育安(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論文題目:織協商邊界地帶:燕窩產業、聲音技術、檳城遺產地景
指導教授:洪伯邑博士
綜合評語:
郭育安提出當地人如何既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又透過養燕取得人燕共存的和諧狀態,重新理解人與動物的邊界,提出動態混雜生命空間,挑戰人與動物的二元論觀點,是國內少見的空間研究視角,值得台灣空間研究年輕學者繼續效法並繼續探究類似主題。
第二名:吳得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論文題目:離家、遷徙、轉換身分:泰國境內非常規緬甸雲南裔移民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李美賢博士
綜合評語:
吳得瑋從十位泰北雲南裔的跨國遷徙、離開泰國家庭時,如何面對因為身分證件所招致的生活困境,以及他們從此困境中如何詮釋和再詮釋自身的身分。泰北華人研究不乏處理身分問題的主題,吳得瑋完整處理和分類泰國不同種類身分證,並細緻地呈現出不同種類身分證持有者的生活處境,讓讀者能快速認識泰國的相關政策。
第三名:鄧淑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論文題目:跨越陸地邊界與海洋的「人流」與「物流」:以英屬北婆羅洲斗湖為例
指導教授:鍾淑敏博士
綜合評語:
鄧淑瑜以英屬北婆羅洲斗湖華人與印尼的貿易,分析斗湖商業行為和移民之所以出現的歷史脈絡。研究大量使用民間史料和官方報告,細緻地描繪出應屬殖民時期的人流和物流之所以出現和發展的原因與脈絡,充分展現歷史學研究對檔案的掌握與分析能力。
首頁
關於學會
學術獎勵
2023博碩士論文獎公告
得獎名單
近期活動
學會活動
交流活動
南向專欄
入會申請
友站連結
一路向南|東協政經研究
東南亞史研究室YouTube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