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琮淵(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在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中心等研究機構的長期支持下,台灣東南亞的區域研究及出版事業,過去二十年來已有長足的進展,特別是「台灣在東南亞」的東南亞台商研究;以及「東南亞在台灣」的東南亞配偶、移工研究,這兩個主要由社會學者、人類學者所參與及關懷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在台灣學界的發展尤為迅速。我認為此一情況除了反映了我國特殊的國際地位及地緣政治現實,更體現了國內研究者融合在地經驗及跨界視野的學術關懷,已延伸出獨樹一格的東南亞研究(陳琮淵,2013)。《台灣越南配偶的族裔經濟》的出版,可以視為此一學術脈絡下的最新力作,亦即立基於紮實的田野及調查資料,透過跨學科的方法分析與台灣相關的東南亞議題,又能與國際移民、經濟社會學理論的前沿領域互相演繹、對話。
如書名所示,本書以越南裔移入配偶開設的越南小吃店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族裔經濟」(ethnic economy)的經驗現象及理論意涵。越南裔女性在東南亞籍移入配偶中占有過半比重,其開設小吃店的就業選擇不僅蔚然成風,亦呈現出值得注意的共同特色,包括:店主為年輕女性(25-44歲)、多來自南越、中學教育程度背景、育有子女、來台前有工商經驗或債務問題、來台後處於經濟弱勢、生活苦悶等。本書的作者們觀察到,開設具有族裔風味的越南小吃店,提供能被同族及主流消費市場所接受的族裔風味食物及日常生活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是她們透過創業解決移民適應問題,進而提升自身及家庭(娘家及夫家)社經地位的生存策略(頁5)。然而,她們獨特的創業動機、經營資源,以及擴充限制,使台灣的越南小吃店有別於一般的族裔企業(ethnic business),是一種「非典型的族裔經濟」(頁2-3)。
本書整合族裔資源理論與女性主義的性別關懷,去探討「仲介婚姻制度下的弱勢、臣服於男性權威的…台灣的越南裔移入配偶經營越南小吃店的動機、人力資本與勞動過程,以及創業的金融資本與社會資本的來源、累積及運用何為?」(頁6;78)。透過全台北中南超過70個的深度訪談、田野調查及問卷分析,系統性地呈現台灣越南籍移民配偶所經營的微型企業特色。如果說,社會學的洞見來自於揭露世人習焉不察(take for granted)卻又深刻影響其個人生命及群體生活的結構性力量,則以此為標準,本書已為台灣東南亞婚姻移民特有的族裔經濟形態,提出深具意義的觀察。本書的主要發現,可概括為以下兩段論述:
經濟需求、職場受挫、家庭與工作無法兼顧是促使移入配偶選擇自行創業的原因,而開設越南小吃店,還與台灣社會對族裔食品的消費需求有關,移民人數因政策開放而增加、同族間成功案例的仿效都擴大了此一市場。台灣的越南小吃店,主要是「配偶獨撐微型企業」,族裔企業常見的夫妻合營店並非大宗。其發展之初多面向同族市場。是以越裔配偶及勞工越多的地方,市場需求越大,越容易經營、規模也越大。但因嫁人從夫而散居於各地,所以越南小吃店也依地緣向外擴展鄰居、學生與上班族等客源,當然,打入主流市場同時也意味著必須在「道地風味」及「顧客口味」之間做一定的取捨與折衷。許多店家會兼營越南乾雜貨、電話卡、卡拉OK、化妝品、旅行業務代辦、商品寄賣、往返之越南物品之托運等業務,在此同時,族裔飲食不只是販賣謀生的商品,還有其綿密的情感依附(鄉愁等)。越南小吃店可視為越配的生活要塞,傾訴心事的管道,對族裔網絡的建構有正面作用,而有明顯的族裔特質(頁13;35;40-44;另見第5章的細緻探討)。
就原鄉的影響而言,來自南越及都會區的越配有較佳的創業能力,父母的經商背景也有利於創業能力,華僑血統與越南創業經驗則沒有顯著的影響。就本地社會的條件而言,由於很難申請到創業貸款,越配的創業資金多半為自有資金,創業援助來源依序為先生、同鄉朋友、娘家與親戚、台灣客人、越南客人及其他。她們多半是新手,開店年限短。已經持有身分證者或相對到台灣較久者,因為累積較高的人際或社會網絡有利於其小吃店的創業經營。越南小吃店的社會資本是水平式與內聚式的,缺乏個人與台灣社會間的跨接式(bridging)與貫聯式(linking)社會資本。在她們之中,只有少數會將利潤進行再投資,絕大多數受限於盈收、知識及資訊缺乏,而僅能維持微型企業的規模。台灣的父權家庭制度對性別分工的規範,不僅成為兩性在家庭婚姻關係的枷鎖,也成為越裔配偶小吃店能否順利經營的最重要因素(頁51;57;90;114;118;187)。
我認為,本書的創見及貢獻至少包括以下幾個面向:
一、跨學科及跨世代的合作:從議題取向、資料分析到知識的形成,皆可見到本書跨越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人類學等學科,融會移民、族裔、性別、飲食文化等新興議題,真正實踐了跨學科的整合及對話;同樣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不同世代學者的團隊合作,由資深及中堅學者帶領研究生串街走巷,深入各地,進行訪談及問卷分析,別具社群建構及教育薪傳的意義。
二、創新的視角及探索途徑:本書將越南小吃店的發展,視為移入配偶實踐生存策略下,人力、金融及社會資本間動態交錯的過程。其獨特貢獻在於,超越既有文獻過度集中於「政經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東南亞移民及配偶的「社會病理學」探討,將焦點移向移民家庭內部的動態及社會文化制約,特別是父權主義對於移民女性創業的限制。如此具有性別關懷的「創業行為」探索,無疑拓深了東南亞移民研究的視野與方向。而本書編者的企圖心及深厚功力,也展現在結合質性的觀察訪談及量化的問卷分析,為作為當代台灣日益顯著的「社會事實」(social fact)的東南亞(越南)族裔經濟現象,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描繪與剖析。
三、理論及經驗的相互勾稽:本書雖以社會學的族裔經濟為立論基礎,在問題意識的形成及經驗現象的詮釋上,摒棄套用既有、特定學科理論的作法,而是透過經驗事實來檢證相關學說的可靠性,進而加以修正及改良。例如,書中明確指出流行於歐美的「族裔群居區」理論(the theory of ethnic enclave)無法完全解釋越南小吃店散布於全台各地而非集中特定社區的現象,而國內的相關研究則多侷限於特定議題及小規模樣本的訪談,亦難以掌握台灣特有的移入配偶之創業行為(頁14;17-20;36)。縱觀全書的研究架構,一方面延伸了周敏、林閩剛等人對族裔資本的操作化定義及動態考察,同時也融入了創業及性別分析,提出獨到的見解。
四、合宜的研究設計及方法:本書透過從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的方式,由個案的累積來建構理論、提出觀察。在問卷設計方面,乃針對受訪者創業動機、個人條件與資源、創業途徑、資本累積和運用、經營店類型及營運狀況而提問,所得的資料搭配上深度訪談及田野觀察,即歸納出全書的三個主要變項(合而為族裔創業資本/源):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金融資本。
當然,就族裔經濟的探討及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最新發展而言,我認為這本可讀性極高的學術論著,未來再版或作者群進行接續研究時,還能夠在以下面向多加著墨。
首先,本書的主要理論對話對象「族裔群聚區理論」只是族裔經濟理論中的一支,本書的研究發現雖然說明了該理論的侷限,但仍有進一步釐清及對話的空間。例如,Portes and Sensenbrenner(1993)便從鑲嵌的角度,將移民的社會資本區分為價值攝入(value introjection)、互惠交換(reciprocity exchange)、綁定連結(bounded solidarity)及強制信任(enforceable trust)四種類型(較之29頁的架構更為簡潔清晰),移民配偶創業活動的研究若能與此類型學進一步對話,將可大大提升其於族裔經濟理論建構的貢獻,而不僅是族裔群聚區理論的批駁與充補,真正超越以「群聚」理論解釋「非群聚」現象的困境。又如Portes(2012:42-45)指出,作為族裔資源的組成部分,社會資本對個人及群體的意義不盡相同,其效應亦有正有反,難以預期,研究者應清楚地界定分析範疇。而本書的調查較集中地顯示了越籍配偶社會資本的正面效應,未來應可就個人/群體的社會資本及其負面效應(黑暗面)多作探索。
其次,在國內的相關文獻中,與本書較有交集的是王志弘的系列研究,相較之下,本書的確在經驗案例的積累上更為系統且全面,但除了書中所回顧的兩篇論文,王志弘(2011)及其學生(王志弘、沈孟穎,2009;2010;王志弘、沈孟穎、林純秀,2009)近年來亦處理了本書所關注的族裔地景、飲食認同等議題,似有進一步與之對話的空間。而在經驗研究方面,亦可納入主流(一般)消費者(選擇越南小吃店的原因、光顧的頻率等)及非同族同行(鄰近的台灣小吃店東)對越南小吃店的看法,相信將使研究在呈現上更完整而細緻。
第三,本書各章在各種「資本」的定義及行文上,或有些許可以再酙酌的地方。例如,依照全書的分析框架(頁23),操作性的「資本」概念,應該只有創業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但在本書的各相關段落中,卻出現了創業、族裔、社會、人力、經濟、象徵、文化等不同資本概念表述。更重要的,作為分析的變項,本書有時使用金融、人力與社會資本(第一、二、四、六章);有時使用人力、社會、族裔資本(第三章);有時則是經濟、文化(象徵)、人力(第五章),應有微調統整,使全書論述更為齊一的空間。又,類似的問題亦見於書中若干段落的重覆表述。諸如基本研究發現的敘述、「移入配偶」的正名(頁1與頁76註1)、族群資源及階級資源的理論區分(頁16與頁77註3),以及社會資本概念的發展(頁26-29與頁83-85)等。
最後,或許也是最重要的,族裔經濟研究的核心在於特定族群的文化與經濟,也可以說是她/他們在特定時空及制度條件下(通常是不利的)的生存與傳承。對此,本書在結論部分,亦點出許多未來可行的研究方向,其中最值得稱許的是其主張對於東南亞各國文化的進一步探索,以及不同移民配偶群體的比較研究。事實上,Light and Dana(2013)對於族群創業社會資本的最新研究便指出,只有當文化資本支持時,社會資本才能發揮促進創業精神的效用。也誠如本書編者所言,越南小吃店林立實則為台灣的多元價值社會注入許多可喜的新元素,也因此,任何族群皆應以開放的態度來接納這「美味的關係」。
參考文獻
Light I. and Dana, Leo-Paul. 2013. “Boundaries of Social Capital in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603-624.
Portes, A. 2010. Economic Sociology: A Systematic Inqui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ortes, A. and Sensenbrenner, J. 1993. “Embeddedness and immigration: Notes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6): 1320-1350.
王志弘,2011.06,〈我們有多元文化城市嗎?台北都會區東南亞族裔領域化的機制、類型與作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2: 31-84。
王志弘、沈孟穎,2009.03,〈疆域化、縫隙介面與跨國空間:台北市安康市場「越南街」族裔化地方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3: 119-166。
王志弘、沈孟穎,2010.04,〈東南亞飲食再現策略:異國時尚、多元文化與己異化認同〉,《台灣東南亞學刊》7(1): 3-45。
王志弘、沈孟穎、林純秀,2009.04,〈族裔公共空間的劃界政治:台北都會區外圍東南亞消費地景分析〉,《台灣東南亞學刊》6(1): 3-48。
陳琮淵,2013,〈互相參照的台灣/東南亞研究:社會學的觀察與思考〉,發表於「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佛光大學政治系主辦。
(本書評論文經審查後刊登於《南向》通訊(2014/1),接受日期:2014年3月1日)
在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中心等研究機構的長期支持下,台灣東南亞的區域研究及出版事業,過去二十年來已有長足的進展,特別是「台灣在東南亞」的東南亞台商研究;以及「東南亞在台灣」的東南亞配偶、移工研究,這兩個主要由社會學者、人類學者所參與及關懷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在台灣學界的發展尤為迅速。我認為此一情況除了反映了我國特殊的國際地位及地緣政治現實,更體現了國內研究者融合在地經驗及跨界視野的學術關懷,已延伸出獨樹一格的東南亞研究(陳琮淵,2013)。《台灣越南配偶的族裔經濟》的出版,可以視為此一學術脈絡下的最新力作,亦即立基於紮實的田野及調查資料,透過跨學科的方法分析與台灣相關的東南亞議題,又能與國際移民、經濟社會學理論的前沿領域互相演繹、對話。
如書名所示,本書以越南裔移入配偶開設的越南小吃店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族裔經濟」(ethnic economy)的經驗現象及理論意涵。越南裔女性在東南亞籍移入配偶中占有過半比重,其開設小吃店的就業選擇不僅蔚然成風,亦呈現出值得注意的共同特色,包括:店主為年輕女性(25-44歲)、多來自南越、中學教育程度背景、育有子女、來台前有工商經驗或債務問題、來台後處於經濟弱勢、生活苦悶等。本書的作者們觀察到,開設具有族裔風味的越南小吃店,提供能被同族及主流消費市場所接受的族裔風味食物及日常生活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是她們透過創業解決移民適應問題,進而提升自身及家庭(娘家及夫家)社經地位的生存策略(頁5)。然而,她們獨特的創業動機、經營資源,以及擴充限制,使台灣的越南小吃店有別於一般的族裔企業(ethnic business),是一種「非典型的族裔經濟」(頁2-3)。
本書整合族裔資源理論與女性主義的性別關懷,去探討「仲介婚姻制度下的弱勢、臣服於男性權威的…台灣的越南裔移入配偶經營越南小吃店的動機、人力資本與勞動過程,以及創業的金融資本與社會資本的來源、累積及運用何為?」(頁6;78)。透過全台北中南超過70個的深度訪談、田野調查及問卷分析,系統性地呈現台灣越南籍移民配偶所經營的微型企業特色。如果說,社會學的洞見來自於揭露世人習焉不察(take for granted)卻又深刻影響其個人生命及群體生活的結構性力量,則以此為標準,本書已為台灣東南亞婚姻移民特有的族裔經濟形態,提出深具意義的觀察。本書的主要發現,可概括為以下兩段論述:
經濟需求、職場受挫、家庭與工作無法兼顧是促使移入配偶選擇自行創業的原因,而開設越南小吃店,還與台灣社會對族裔食品的消費需求有關,移民人數因政策開放而增加、同族間成功案例的仿效都擴大了此一市場。台灣的越南小吃店,主要是「配偶獨撐微型企業」,族裔企業常見的夫妻合營店並非大宗。其發展之初多面向同族市場。是以越裔配偶及勞工越多的地方,市場需求越大,越容易經營、規模也越大。但因嫁人從夫而散居於各地,所以越南小吃店也依地緣向外擴展鄰居、學生與上班族等客源,當然,打入主流市場同時也意味著必須在「道地風味」及「顧客口味」之間做一定的取捨與折衷。許多店家會兼營越南乾雜貨、電話卡、卡拉OK、化妝品、旅行業務代辦、商品寄賣、往返之越南物品之托運等業務,在此同時,族裔飲食不只是販賣謀生的商品,還有其綿密的情感依附(鄉愁等)。越南小吃店可視為越配的生活要塞,傾訴心事的管道,對族裔網絡的建構有正面作用,而有明顯的族裔特質(頁13;35;40-44;另見第5章的細緻探討)。
就原鄉的影響而言,來自南越及都會區的越配有較佳的創業能力,父母的經商背景也有利於創業能力,華僑血統與越南創業經驗則沒有顯著的影響。就本地社會的條件而言,由於很難申請到創業貸款,越配的創業資金多半為自有資金,創業援助來源依序為先生、同鄉朋友、娘家與親戚、台灣客人、越南客人及其他。她們多半是新手,開店年限短。已經持有身分證者或相對到台灣較久者,因為累積較高的人際或社會網絡有利於其小吃店的創業經營。越南小吃店的社會資本是水平式與內聚式的,缺乏個人與台灣社會間的跨接式(bridging)與貫聯式(linking)社會資本。在她們之中,只有少數會將利潤進行再投資,絕大多數受限於盈收、知識及資訊缺乏,而僅能維持微型企業的規模。台灣的父權家庭制度對性別分工的規範,不僅成為兩性在家庭婚姻關係的枷鎖,也成為越裔配偶小吃店能否順利經營的最重要因素(頁51;57;90;114;118;187)。
我認為,本書的創見及貢獻至少包括以下幾個面向:
一、跨學科及跨世代的合作:從議題取向、資料分析到知識的形成,皆可見到本書跨越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人類學等學科,融會移民、族裔、性別、飲食文化等新興議題,真正實踐了跨學科的整合及對話;同樣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不同世代學者的團隊合作,由資深及中堅學者帶領研究生串街走巷,深入各地,進行訪談及問卷分析,別具社群建構及教育薪傳的意義。
二、創新的視角及探索途徑:本書將越南小吃店的發展,視為移入配偶實踐生存策略下,人力、金融及社會資本間動態交錯的過程。其獨特貢獻在於,超越既有文獻過度集中於「政經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東南亞移民及配偶的「社會病理學」探討,將焦點移向移民家庭內部的動態及社會文化制約,特別是父權主義對於移民女性創業的限制。如此具有性別關懷的「創業行為」探索,無疑拓深了東南亞移民研究的視野與方向。而本書編者的企圖心及深厚功力,也展現在結合質性的觀察訪談及量化的問卷分析,為作為當代台灣日益顯著的「社會事實」(social fact)的東南亞(越南)族裔經濟現象,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描繪與剖析。
三、理論及經驗的相互勾稽:本書雖以社會學的族裔經濟為立論基礎,在問題意識的形成及經驗現象的詮釋上,摒棄套用既有、特定學科理論的作法,而是透過經驗事實來檢證相關學說的可靠性,進而加以修正及改良。例如,書中明確指出流行於歐美的「族裔群居區」理論(the theory of ethnic enclave)無法完全解釋越南小吃店散布於全台各地而非集中特定社區的現象,而國內的相關研究則多侷限於特定議題及小規模樣本的訪談,亦難以掌握台灣特有的移入配偶之創業行為(頁14;17-20;36)。縱觀全書的研究架構,一方面延伸了周敏、林閩剛等人對族裔資本的操作化定義及動態考察,同時也融入了創業及性別分析,提出獨到的見解。
四、合宜的研究設計及方法:本書透過從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的方式,由個案的累積來建構理論、提出觀察。在問卷設計方面,乃針對受訪者創業動機、個人條件與資源、創業途徑、資本累積和運用、經營店類型及營運狀況而提問,所得的資料搭配上深度訪談及田野觀察,即歸納出全書的三個主要變項(合而為族裔創業資本/源):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金融資本。
當然,就族裔經濟的探討及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最新發展而言,我認為這本可讀性極高的學術論著,未來再版或作者群進行接續研究時,還能夠在以下面向多加著墨。
首先,本書的主要理論對話對象「族裔群聚區理論」只是族裔經濟理論中的一支,本書的研究發現雖然說明了該理論的侷限,但仍有進一步釐清及對話的空間。例如,Portes and Sensenbrenner(1993)便從鑲嵌的角度,將移民的社會資本區分為價值攝入(value introjection)、互惠交換(reciprocity exchange)、綁定連結(bounded solidarity)及強制信任(enforceable trust)四種類型(較之29頁的架構更為簡潔清晰),移民配偶創業活動的研究若能與此類型學進一步對話,將可大大提升其於族裔經濟理論建構的貢獻,而不僅是族裔群聚區理論的批駁與充補,真正超越以「群聚」理論解釋「非群聚」現象的困境。又如Portes(2012:42-45)指出,作為族裔資源的組成部分,社會資本對個人及群體的意義不盡相同,其效應亦有正有反,難以預期,研究者應清楚地界定分析範疇。而本書的調查較集中地顯示了越籍配偶社會資本的正面效應,未來應可就個人/群體的社會資本及其負面效應(黑暗面)多作探索。
其次,在國內的相關文獻中,與本書較有交集的是王志弘的系列研究,相較之下,本書的確在經驗案例的積累上更為系統且全面,但除了書中所回顧的兩篇論文,王志弘(2011)及其學生(王志弘、沈孟穎,2009;2010;王志弘、沈孟穎、林純秀,2009)近年來亦處理了本書所關注的族裔地景、飲食認同等議題,似有進一步與之對話的空間。而在經驗研究方面,亦可納入主流(一般)消費者(選擇越南小吃店的原因、光顧的頻率等)及非同族同行(鄰近的台灣小吃店東)對越南小吃店的看法,相信將使研究在呈現上更完整而細緻。
第三,本書各章在各種「資本」的定義及行文上,或有些許可以再酙酌的地方。例如,依照全書的分析框架(頁23),操作性的「資本」概念,應該只有創業資本、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但在本書的各相關段落中,卻出現了創業、族裔、社會、人力、經濟、象徵、文化等不同資本概念表述。更重要的,作為分析的變項,本書有時使用金融、人力與社會資本(第一、二、四、六章);有時使用人力、社會、族裔資本(第三章);有時則是經濟、文化(象徵)、人力(第五章),應有微調統整,使全書論述更為齊一的空間。又,類似的問題亦見於書中若干段落的重覆表述。諸如基本研究發現的敘述、「移入配偶」的正名(頁1與頁76註1)、族群資源及階級資源的理論區分(頁16與頁77註3),以及社會資本概念的發展(頁26-29與頁83-85)等。
最後,或許也是最重要的,族裔經濟研究的核心在於特定族群的文化與經濟,也可以說是她/他們在特定時空及制度條件下(通常是不利的)的生存與傳承。對此,本書在結論部分,亦點出許多未來可行的研究方向,其中最值得稱許的是其主張對於東南亞各國文化的進一步探索,以及不同移民配偶群體的比較研究。事實上,Light and Dana(2013)對於族群創業社會資本的最新研究便指出,只有當文化資本支持時,社會資本才能發揮促進創業精神的效用。也誠如本書編者所言,越南小吃店林立實則為台灣的多元價值社會注入許多可喜的新元素,也因此,任何族群皆應以開放的態度來接納這「美味的關係」。
參考文獻
Light I. and Dana, Leo-Paul. 2013. “Boundaries of Social Capital in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603-624.
Portes, A. 2010. Economic Sociology: A Systematic Inqui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ortes, A. and Sensenbrenner, J. 1993. “Embeddedness and immigration: Notes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a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8(6): 1320-1350.
王志弘,2011.06,〈我們有多元文化城市嗎?台北都會區東南亞族裔領域化的機制、類型與作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2: 31-84。
王志弘、沈孟穎,2009.03,〈疆域化、縫隙介面與跨國空間:台北市安康市場「越南街」族裔化地方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3: 119-166。
王志弘、沈孟穎,2010.04,〈東南亞飲食再現策略:異國時尚、多元文化與己異化認同〉,《台灣東南亞學刊》7(1): 3-45。
王志弘、沈孟穎、林純秀,2009.04,〈族裔公共空間的劃界政治:台北都會區外圍東南亞消費地景分析〉,《台灣東南亞學刊》6(1): 3-48。
陳琮淵,2013,〈互相參照的台灣/東南亞研究:社會學的觀察與思考〉,發表於「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佛光大學政治系主辦。
(本書評論文經審查後刊登於《南向》通訊(2014/1),接受日期:2014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