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南亞學會
  • 首頁
  • 關於學會
  • 學術獎勵
  • 學會活動
  • 研究與評論
  • 拼貼田野

學術獎勵

TASEAS Awards for the Excellent M.A. & Ph.D Thesis / TASEAS Fieldwork Grants

臺灣東南亞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

Picture
2020
第一名:黃月銀(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論文題目:1949 以後民國文學在東南亞的流動
指導教授:張堂錡 博士
綜合評語:

        作者探討1949年以後,民國文學如何在東南亞華人之間流動,進而形成民國性,以及民國文學如何在東南亞華人之間促成離散意識與強化或改變國族認同。論文不僅針對特定對象的文學作品進行文本分析,並在分析過程中,呈現當時東南亞的政治與社會背景,以及中國和東南亞的關係,是一本兼具廣度和深度的優秀論文。
 
Picture
2020
第一名:吳佳翰(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論文題目:成為沙巴「原住民」——馬來西亞 Sino 的生成
指導教授:童元昭 博士
綜合評語:

        結合歷史人類學與文化,兼具歷史縱深與當代Sino族如何成為Sino族的文化描述。作者從殖民時期政策、法院判例、當代Sino文化轉型(宗教變遷、名制、親屬關係、喪葬參與)等,具體說明Sino之所以為Sino的諸多動態過程,是一本品質上乘的論文。評審人強烈建議作者修改部分章節,投稿到學術期刊。
 
第二名:馮垂華(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論文題目:尋找「跨族公共領域」: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中的族群關係
指導教授:馬藹萱 博士
綜合評語:

        作者欲透過公共領域/社會運動的途徑,打破族群研究所強調的「族群疆界」或「族群空間」,討論馬來西亞競選盟如何創造出一個跨族群疆界的空間,讓不同族裔的馬來西亞人都能透過此跨族群公共空間表達政治立場,並在此過程中,呈現不同於族群研究者以族群疆界為基礎的族群空間。作者的田野訪談橫跨不同族群,能夠展露本文的視野,理論運用亦頗為妥適。本文亦有歷史縱深,分析殖民時期「多元相斥社會」到當代跨族群公共領域的社會演變。不過,也正是此深具歷史意義的縱深視角,稀釋了作者主題的分量,使作者真正想探究的當代跨族群公共領域中的族群關係,僅占本文約二分之一,使得本文主題不是那麼切合。但總體而言,就競選盟的討論,作者展露深厚的田野能力和視角。
 
第三名:劉欣彥(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論文題目:網路連結母國: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的社群媒體使用與離散國族主義
指導教授:胡綺珍 博士
綜合評語:

        作者以全球化為最廣的結構,探討在此結構下,於台灣求學的馬來西亞學生,如何透過網路社群媒體此一最能象徵全球化的媒介,形塑馬來西亞國族主義。其中,網路社群媒體動員留學生的思鄉與歸屬感、虛擬社群更扮演離散公共領域,讓馬來西亞學生能夠重述甚至建立共享的記憶,進而凝聚馬來西亞國族意識。是一個符合當代社會變遷又能顯示作者對相關理論進行創新運用的作品。
Picture
Picture

​2019
第一名:郭育安(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
論文題目:織協商邊界地帶:燕窩產業、聲音技術、檳城遺產地景
指導教授:洪伯邑博士
綜合評語:

       郭育安提出當地人如何既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又透過養燕取得人燕共存的和諧狀態,重新理解人與動物的邊界,提出動態混雜生命空間,挑戰人與動物的二元論觀點,是國內少見的空間研究視角,值得台灣空間研究年輕學者繼續效法並繼續探究類似主題。
 
第二名:吳得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論文題目:離家、遷徙、轉換身分:泰國境內非常規緬甸雲南裔移民個案研究
指導教授:李美賢博士
綜合評語:

       吳得瑋從十位泰北雲南裔的跨國遷徙、離開泰國家庭時,如何面對因為身分證件所招致的生活困境,以及他們從此困境中如何詮釋和再詮釋自身的身分。泰北華人研究不乏處理身分問題的主題,吳得瑋完整處理和分類泰國不同種類身分證,並細緻地呈現出不同種類身分證持有者的生活處境,讓讀者能快速認識泰國的相關政策。
 
第三名:鄧淑瑜(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論文題目:跨越陸地邊界與海洋的「人流」與「物流」:以英屬北婆羅洲斗湖為例
指導教授:鍾淑敏博士
綜合評語:

       鄧淑瑜以英屬北婆羅洲斗湖華人與印尼的貿易,分析斗湖商業行為和移民之所以出現的歷史脈絡。研究大量使用民間史料和官方報告,細緻地描繪出應屬殖民時期的人流和物流之所以出現和發展的原因與脈絡,充分展現歷史學研究對檔案的掌握與分析能力。
 
第三名:施欣妤(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論文題目:緬甸的族群衝突與管理之分析:以克欽族為例(1994~2015)
指導教授:孫采薇博士
綜合評語:

       ​施欣妤的論文將緬甸克欽族的武裝衝突分為三個不同層次,細緻爬梳不同層次的歷史和現況,不僅深具理論分析視野,也在最大程度上給予讀者克欽衝突的歷史脈絡,是一本品質相當高的政治分析論文。












​2018
第一名:王桂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研究/指導教授:賀安娟博士
綜合評語:

         該篇博論針對馬來西亞檳城的福建話做了相當深入的研究,第一章緒論介紹研究方法和音標使用說明;第二章文獻回顧包括東南亞福建話相關研究,語言接觸後的語彙特色、街名語言景觀相關研究;第三章為檳城福建話的語言特色,其中包括檳城福建話聲、韻、調系統並與福建話原鄉的閩南方言做比較。檳城福建話因接觸和在地話而產生的語言特色;第四章從檳城招牌和《檳城新報》來觀察多語言選擇的優選次第、語種使用情況及語言景觀狀況;第五章分析街道名稱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本篇博論內容相當豐富,文獻回顧周全,研究方法也有可取之處,頗能結合理論和田野實踐,取得引人入勝的實證發現,頗能加強我們對檳城福建話的了解。
 
第二名:莊迪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互聯網媒體治理術: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比較研究/指導教授:賴鼎銘博士、馮建三 博士
綜合評語:

           作者以治理術(Governmentality)理論作為分析工具,討論馬新兩國自1994 年陸續以互聯網媒體,作為突破輿論封鎖和挑戰政府社會控制的重要平台,並比較兩國互聯網治理的異同。研究發現:政府治國效率與合法性、政黨政治與公民社會結構、政府經濟控制範圍與力度,以及主流媒體專業能力與公信力等四大因素,使得新加坡的互聯網媒體治理比較接近傅柯所謂的治理術的效率,而馬來西亞的互聯網治理則相對成效不彰。論文以實證研究與理論對話,並帶著高度的批判意識檢視這兩個國家的媒體與政治控制。
  
第三名:蔡惠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菲律賓咱人話(Lán-lâng-uē)研究/指導教授:賀安娟博士
綜合評語:

        蔡惠名的論文主要研究菲律賓的福建話(稱為「咱人話」),比較偏重在咱人話外在沿革的探索,特別是涉及菲律賓殖民(先後為西班牙和美國)殖民和獨立後政治發展的歷時來龍去脈,也觸及華人母國不同政治陣營的角力與咱人話的在地化。作者做了大量的問卷調查,並從中分析華人在菲律賓的使用狀況。這個研究相當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於菲律賓華人語言使用的歷史及現在所面臨的挑戰。
 

Picture
2018
第一名:賴奕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織成一個捕夢網:菲律賓原住民族運動中的反抗主體/指導教授:林開世博士
綜合評語:

        作者由菲律賓土庫坎村舉辦科地埃拉日(Cordillera Day)切入,研究跨國原住民族運動抗爭,重新檢視1980 年代由James Scott 開創的抗爭研究,充分運用民族誌田野材料,具強烈意圖與理論對話,透過抗爭研究釐清霸權以及治理性概念在當代面臨的新課題,以及日常反抗形式在多重權力運作形式共存下的動態平衡。此研究實踐具有相當難度,極力推薦。
 
第二名:呂侃達(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中緬玉石貿易的研究:開採、交易與運輸之探討(1790-1946)/指導教授:李盈慧博士
綜合評語:

        作者以歷史文獻史料(包括官方文書、檔案、統計資料、地方志、個人著作、考察日記等)研究18 世紀末至20 世紀中葉的中緬玉石貿易,為何又是如何由陸路轉為水路,在東南亞緬甸華人研究領域中開展出令人肯定之新意。
 
第三名:黃科量(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傷心的本土華人世代:共構馬來西亞國立教育體制的不平等與種族政治/指導教授:范雲博士
綜合評語:

        作者以敘事認同及認識論的實在作為研究取徑,研究馬來西亞華人集體情感、記憶與認同,深度訪談華人學生,輔以大眾媒體及社群媒體文本分析,討論華人學生如何控訴及抵抗升學體制,揭示其中幽微的階級不平等與種族政治等現象。分析細膩深刻,值得鼓勵。

臺灣東南亞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

Picture

臺灣東南亞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

Picture
臺灣東南亞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

 2016 (從缺)

臺灣東南亞學會優秀碩士論文獎

2016
​第一名:許純鎰(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從異鄉到茶鄉:泰北邊境的茶產業與地方浮現/指導教授:洪伯邑博士

綜合評語:作者試圖透過「行動者網絡理論」與「關係地理學」的指引,分析極度複雜的議題,包括:農業技術的轉移取代罌粟生產、斡旋中南半島泰國、孤軍與共產勢力等,最後認為農業技術的轉移可說是將難民村重組為「茶鄉」的重要元素。審查人對於作者願意前往當地蹲點研究,並相當艱辛地進行訪談,極為肯定。建議作者將論文訪談對象的背景、訪談時間與地點做更明確呈現。本論文具有一本優秀碩士論文的質品,極力推薦此本論文。

第二名:李明勳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亞洲價值與人權規範社會化:從東協人權建制的發展與挑戰分析東南亞的人權政治/指導教授:蔡季廷博士
綜合評語:作者花費了相當的心力與時間蒐集與閱讀相關資料,可看得出其用心;同時作者也具有相當野心,將東協十國都納入分析架構之中,規模宏大。作者除了深入描述各國的人權建制之外,也不忘與理論進行對話與討論,具備優秀碩士論文的資格,因此予以推薦。  

第三名:李季剛(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新世紀菲律賓安全體制革新的發展與挑戰(2001-2016)/指導教授:楊昊博士  
綜合評語:本文探討菲律賓政治結構的形成因素,接著回顧菲律賓的內外安全環境,再進一步檢視政府安全政策作為,最後針對安全體制革新理論進行回應與檢討。作者整理了相當多的文獻,以及花很多篇幅做文獻與理論的爬梳,理論結構完整,並親自前往菲律賓訪問主要的專家學者,可說是一本兼顧田野第一手觀察,以及二手資料的整理,並且對理論回應的好論文。
 

第三名:陳氏碧泉(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文化與法律:以越南家庭暴力防治法在農村的實踐為例/指導教授:李美賢博士  
綜合評語:作者在越南的北部、中部與南部等地進行深度訪談,一共訪談了65位受訪者,依據訪談內容分析,論證越南民眾對於家庭暴力防制理解不足,主要受到幾種傳統文化的影響,包括:面子、家庭、情義,以及保密與忍受的雙重原則。本論文對於法律文義的描述清晰,訪談內涵的呈現亦清楚,是一本很好的碩士論文。建議作者繼續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將本論文的價值大為提升。

臺灣東南亞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

2015

第一名:張書銘(政治大學國家發展所 / 2014)/團結與康莊:越南的勞動輸出政策及其社會發展意涵/指導教授:王振寰博士  

綜合評語:本論文主要處理越南勞動輸出政治的發展,透過由內而外,由國家到社會的多層分析,呈現清楚的個案研究脈絡與推理邏輯。本論文問題意識清晰,以「越南勞動輸出政策的內涵及其運作模式」作為命題,結合了歷史制度的深入探索以及國家社會的連動探究;本文從結構面而非單純經濟現象分析越南海外移工輸出,具重要的學術價值,有助於國內研究越南勞動輸出政治的知識累積。

第二名:黃鴻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 2014.08)/全球化時代禽流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越南、泰國與印尼的個案研究/指導教授:宋鎮照博士  

綜合評語:本論文選題甚具新意,結合作者的專業知識,以禽流感議題整合東南亞政治經濟分析與非傳統安全(公衛安全)探索,進行泰國、越南與印尼等三國個案的比較研究。本論文從政府特質、國家結構與國家危機管理等層面,從疫情到管制的進程進行跨國對照研究,本論文對於禽流感政治經濟學在東南亞實踐的引介與分析,值得肯定。

臺灣東南亞學會優秀碩士論文獎

2015

第一名:李泰德(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 2014.07)/選票與議席的不比例性對馬來西亞政黨體系的影響/指導教授:游清鑫博士 

綜合評語:在選舉研究中,投票結果與席次分配的不對稱性始終是個重要議題,作者以馬來西亞投票制度為例,尤其針對2013年大選結果進行爬梳,不僅有助於釐清研究者對馬來西亞政治發展的理解,也針對著名的「杜瓦傑法則」進行檢討與補充,同時提供了實證與理論上的貢獻。本論文議題處理細緻,以選舉實證研究法進行馬來西亞的選舉制度,對以往東南亞政治學研究的制度取向有明顯的深化貢獻。

第二名:張正諺(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 2014.01)/ 狐媚燕京 海之王國占城對明朝的朝貢策略與影響/指導教授:李毓中博士

綜合評語:近期對中國朝貢體系運作的研究雖愈來愈多,但就單一國家深入進行個案探討仍有發展空間,尤其針對朝貢體系進入制度化的關鍵時期(明朝前葉),藉由關鍵個案(本論文中提及的占城與安南之爭)來理解週邊國家對中國朝貢之策略構想,以及中國如何回應等,確實相當重要;本論文透過豐富的史料整理爬梳這一段歷史細節的努力與成果,令人讚賞。

第三名:李欣欣(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在職專班 / 2014.07)/越南湄公河流域洪氾區之在地水域治理/指導教授:嚴智宏博士  

綜合評語:過去有關於GMS區域的研究,大多偏重以泰國為研究主體,本文將焦點放在下游的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具有研究新意。作者以歷史分析為基礎,加上豐富的田野調查 (時間雖不長,但相當深入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區域) 與訪談對象,並運用越文資料以為補充,實屬不易。此外,作者展現了高度的關懷,田調訪談細膩且行文具可讀性,是一篇優秀的研究論文。

臺灣東南亞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
​


2014


第一名:張雅粱(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 2014.01)/文化變遷下的族群認同-以泰國丹賽 (Dansai) 面具文化為中心之研究/指導教授:張中復博士

綜合評語:本論文對於面具文化圈進行跨區域跨學科的文化特質分析,結合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與美學藝術進行研究,具有深度與廣度,值得肯定。本文對於面具文化發展相關文獻資料之掌握多元且豐富,並赴泰國東北和雲南進行移地研究與訪談,探求各族群面具文化之關聯性,對文化研究俱有相當學術貢獻。本論文自丹賽地區鬼面節儀式觀察其特殊性而提出此一慶典涵蓋區唯一「面具文化圈」的研究發現,並從此一文化圈的特殊性區分發展出族群認同的意識,作者能從一少人注意的民俗活動以田野調查方式進行研究並有學術創建,誠屬不易。

第二名:黃宗鼎(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 2014.01)/冷戰體制下中華民國對越南共和國之外交政策(1955-1975)/指導教授: 許文堂博士、龔宜君博士

綜合評語:本論文探討一個被大多數人遺忘的問題,業已於1975年越南共和國(南越)在冷戰體制下與中華民國的關係。作者依據我國外交部及國防部檔案,輔以豐富的中越關係專書與研究論文,以政治學上「正當性理論」探討1955到1975年期間的雙邊關係。作者自中越兩國的合作與爭執中發現,在外交決策上,「民族利益」遠較「反共邦誼」更重要,也發現「正當性」在中華民國外交決策上的地位。本論文作者能結合理論與歷史文獻,並提出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發現,值得肯定。

第三名:游雅雯(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 / 2011.06)/從後殖民觀點探討馬來西亞的「政治伊斯蘭」運動/指導教授: 莊錦農博士、蔡源林博士

綜合評語:本論文處理伊斯蘭議題,在台灣學術界相對稀少,而對於馬來西亞政治伊斯蘭運動的研究也不多見。本論文自後殖民主義角度處理1970~2010之間發生在馬來西亞的政治伊斯蘭的運動,跳脫以往從社會運動、族群關係或政黨政治議題的取向,同時強調政治伊斯蘭運動是一種由馬來族群推動的後殖民主義運動,伊斯蘭成為馬來族群團結與國家認同的重要媒介,具有獨特的貢獻。本論文有非常紮實的後殖民理論論述與研究架構,並同時自宏觀與微觀層次進行論證分析,值得肯定。

臺灣東南亞學會優秀碩士論文獎

2014

第一名:林雅雯(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 / 2014.01)/中-緬能源開發合作的安全化分析/指導教授:楊昊博士

綜合評語:本論文透過安全概念處理中緬兩國的能源合作問題。論文提出明確的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對於研究議題的推演,邏輯清晰且層次分明。本論文提供相當豐富的參考資料,也透過對安全議題的宏觀、中觀、和微觀層次的說明,論辯中緬雙方在安全上的考量是互利共榮還是各有所圖?本論文研究結構明確,章節體例完備,論證清晰具有邏輯性,從中國和緬甸的觀點分析能源開發合作的立場與利益,是一篇很具有結構性與嚴謹性的論文。

第二名:巫培誠(台南藝術大學 / 2014.01)/印尼甘裘蘭 (Ganjuran) 天主教堂聖樂中地方文化的融合與運用/指導教授:蔡宗德博士

綜合評語:本論文主要針對甘美朗如何進一步對宗教音樂的融合,特別是對印尼天主教聖樂的影響。作者從音樂專業角度切入,探討兩者音樂曲風在表演時的和諧程度,強調對於指揮、節奏、記譜法之不同,卻可以表達出整體音樂的展演。本論文之最大貢獻是針對在地化的音樂如何對天主教堂音樂產生影響,並對宗教音樂藝術提出獨特的研究發現。本論文是一篇碩士論文,但作者用心程度可以媲美博士論文,相當難得。

第三名:康碧真(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 / 2013.07)/「青天白日照古城」戰前中國國民黨在馬六甲的活動及其影響/指導教授:李盈慧博士


綜合評語: 本論文主要針探討戰前中國國民黨在馬六甲的活動與影響作一分析,並分成三個時期分別處理國民黨對馬六甲華人社會的影響,甚至對於馬六甲華文教育的可能影響,提出相當豐富的史料佐證,正如其題目所標示「青天白日照古城」一般,便可以看出其論文的核心論點。 本論文的資料與文獻豐富具代表性,探討當時中國國民黨對馬六甲華人社會的影響,在資料整理與論述上也很認真,是一篇很優秀的歷史學研究途徑論文。
 




臺灣東南亞學會優秀碩士論文獎

2013

第一名:趙恩潔(波士頓大學人類學所,2013.1)/Women of Fire, Women of Robe: Subjectivities of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and Normative Islam in Java, Indonesia/指導教授:Prof. Robert W. Hefner
綜合評語:主題重要且創新,在印尼爪哇Salatiga對兩個基督教靈恩派會眾及兩個伊斯蘭教團體進行12個月的田野調查觀察,發現不同宗教信眾可和平相處也可以是朋友。論文成功達成甚為不易,精通印尼文值得鼓勵。

第二名:陳琮淵(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12.6)/東南亞族裔經濟的分析:東馬華資銀行的發展與侷限/指導教授:王振寰博士、黃建淳博士
綜合評語:從族裔經濟討論東馬華資銀行的發展及其侷限,結合理論與田野調查資料,值得肯定。新馬的分治、東馬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以及當地華資銀行的經營策略等影響其發展的因素可進一步探討,此主題值得申請人在博士後的學術生涯深加用心,做出更好的成績。

2012
第一名:邱炫元(2012, P.D., Faculty of Humanities, Utrecht University)/In Search of New Social and Spiritual Space: Heritage, Conversion and Identity of Chinese- Indonesian Muslims/Promotor: Prof. dr. M. M. van Bruinesseri

綜合評語:文獻探討、分析架構等各方面,皆相當深入完備,充分展現申請人認真努力和用心,為當前研究「印華穆斯林」之得力之學術作品,從匯合、跨界和安身來解析印華穆斯林之改宗和認同及集體定位的找尋過程。在宗教/社會學、東南亞族群研究或「華人問題」、以及當代印尼研究等領域,皆有重要的學術貢獻。

2013

第一名:趙晧嵎(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2012.10)/周遊列國抑文化滲透?孔子學院在東南亞的剖析/指導教授:蕭新煌博士、楊昊博士

綜合評語:最近幾年,中國孔子學院在全世界快速發展,也將中國大陸的柔性權力推展到全世界,其中中國大陸關係密切的東南亞,更成為孔子學院的首要目標,因此研究東南亞的孔子學院有其必要性。申請人也利用相關獎助前往泰國曼谷及清邁的孔子學院與台灣教育中心進行訪談,更增加本論文的重要性與完整性。行文與結構清晰,掌握的相關資料完成,對東南亞的孔子學院有相當深入的分析,值得肯定。

第二名:潘怡潔(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2012.09)/消逝的「海墘」:檳城「姓氏橋」多重邊緣性的形成/指導教授:李威宜博士

綜合評語:申請人以檳城喬治城市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一事為起點,探討世界文化遺產對於姓氏橋所造成的影響,並回顧在檳城發展過程中,各姓氏橋所面臨到的多重邊緣性的形成,其中第一重的邊緣性力量在1980年代檳城受到政治經濟力量影響下形成;第二重的邊緣性力量則是從2008年檳城開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後陸續形成。申請人對於研究的主題娓娓道來,層次分明,以及在相關概念與實務研究之間有相當的連結。且申請人從2009年起共分三階段進行7個月的田野調查,方法嚴謹;行文細膩,非常吸引讀者,是一篇不錯的論文。

第三名:李雪雪(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2012.06)/Identity Negotiation of KMT Yunnanese Descendants from Northern Thailand/指導教授:嚴智宏博士

綜合評語:申請人因為其泰北孤軍後裔的身分而選擇該族群的認同協商作為研究主題,且有效利用其在台灣留學的機會,很巧妙的將泰北孤軍後裔與泰國及台灣在時空環境上連結在一起,也凸顯出泰北孤軍後裔在台灣與泰國之間的認同問題。對泰北孤軍後裔的認同協商有相當的分析與討論,而且很具有使命感去面對泰北孤軍後裔問題,強調遷移台灣後因為身份認同改變,從客人轉變到主人的過程,深入地描寫。申請人身分掌握其優勢進行該項研究,除能蒐集與閱讀第一手的泰文資料外,並從2010年開始在台灣與泰國使用泰文、中文與雲南方言訪問25位泰北孤軍後裔,最後以英文進行碩士論文的撰寫,充分展現其語言上的天份與學術上的努力成果。


2012

第一名:陳哲維(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2011.06畢業)/殖民與移民:史密斯、金文泰總督與新加坡華人社團/指導教授:李盈慧博士

綜合評語:此論文主要在處理史密斯與金文泰總督與新加坡華人社團和社會的關係,特別是對於兩任總督處理華人私黨和中國國民黨的作法與政策;對於當時的英殖民與華人私會黨的關係有相當的介紹與討論,資料蒐集也相當豐富。

第二名:宋碧娟(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2011.07畢業)/勞動經驗與職業傷害:台灣製造業越南移工的勞動體制/指導教授:龔宜君博士

綜合評語:此論文試圖處理台灣製造業越南移工在勞動過程中發生職災的原因,以及影響越南移工對危險性作業的同意機制作法,認為職災的不安全行為是越南移工回應機制與整體結構行為,不僅只是文化差異、語言差異和習慣不同而已。本論文發現越南移工未曾受過職業安全相關的教育訓練,到台灣後若進入中小型企業工作,欠缺相關的安全訓練課程,將導致職業災害風險提高,可作為相關廠商改善工作環境減少職傷的參考。

第三名:洪柏智(中山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2011.07畢業)/跨國公司與地主國產業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以泰國汽車產業為例/指導教授:顧長永博士

綜合評語:本論文主要針對泰國汽車產業政策與發展進行政經分析。透過三個發展階段來處理泰國汽車產業的轉型與發展,對於泰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有相當清楚的說明。審查人建議本文對於主要理論的文獻探討及跨國企業投資與泰國產業政策之關係可再進一步聚焦與釐清。
Picture



版權所有:台灣東南亞學會
 Copyright  2016 Taiw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E-mail:
taseastw@gmail.com